公司动态

开元体育央媒看海南丨光明日报关注海南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5-11 00:31:03

  开元体育央媒看海南丨光明日报关注海南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一提到三亚,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阳光、沙滩、椰林。以下数据却鲜为人知: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每年9月至翌年5月,“追着太阳跑”到三亚一带的“天然大温室”进行育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2万多个农作物新品种,超70%经过南繁孕育。南繁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将农作物品种带到海南等我国南方光温条件适宜的地区,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代和种质鉴定等活动的方法。目前,全国29个省份800多家南繁单位在海南设立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数十名育种领域的院士及近万名科技人员常年奔走在南繁基地。

  2018年,习总在海南考察时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强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2022年,习总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海南牢记总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推进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服务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国家战略。日前,记者走访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探究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在南繁基地“上新”,向“种”图强的基础不断夯实。

  4月底,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艳阳高照。白色防鸟网笼罩下的试验田内,有的水稻还未成熟,尚显青葱;有的稻穗低垂,满目金黄,稻香四溢。“这是京粳香8号高质高产示范方,这个品种产量高,抗倒性好,煮出的米饭香、口感佳,目标产量是亩产600公斤。”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基地负责人袁世峰告诉记者。

  试验田边上立着的一块大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田里的各项数据,包括肥力、墒情、虫情等信息。“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已经成了历史,目前已步入智慧南繁时代!”袁世峰指着显示屏说。

  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试验田里安装着多个传感器和摄像头,一个酷似玩具车的稻情巡检机器人正来回移动。据介绍,稻情巡检机器人搭载了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多个传感器,犹如田间哨兵,能在巡检过程中精确感知田块环境与作物长势,为农业全过程标准化种肥水药处方指导提供支撑。

  “因为自主获取和实时分析多尺度、多角度的农田信息,科研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收集作物表型信息并上传数据平台。这样种地不仅轻松高效,而且通过分析累积的全年大数据,可为今后水稻种植优选最佳模式。”袁世峰表示。

  过去常说,南繁事业有“三难三烦”,“三难”是指落实用地难、保障生物安全难、配套设施合规难;“三烦”包括烦材料易丢失、烦农田水利设施差、烦生活保障跟不上。现在26.8万亩南繁用地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予以重点保护,并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手机“云选地”,再通过南繁服务站“云种地”,“育繁推”全流程都有了保障。

  在南繁服务站(坡田洋)一楼,服务站负责人孙吉先拿出手机打开共享用地服务平台,只见地图上的已租地块和可租地块用不同颜色标示。点击地块后,面积、租金、配套水利和道路设施、土壤肥力一目了然,还能通过VR身临其境般看地。

  孙吉先说:“以前科研人员为了找到理想的南繁用地,需在各个村庄来回奔波,实地察看地块情况。现在我们搭建了信息化服务平台,科研单位和企业登录后,不仅可以线上选地,还可以从线上找农田、找农机、找工人、买农资等,科研人员即便不在基地,也能获得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链条服务。”

  走进南繁服务站(坡田洋)这栋三层小楼,记者看到宿舍、工具仓储室、试验室、餐厅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农用无人机、田间的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可以满足科研人员生产生活需求,拎包即可入住。孙吉先表示,现在宿舍、仓库供不应求,每年早早就被预订一空,今年计划做部分改造,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便利。

  走进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曹晓风院士工作站的博士后王富强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田菁种苗的变化,并将数据及时记录在册。他告诉记者,目前团队致力于开发并培育新型耐逆蛋白饲草田菁,选育适合南方酸土、滨海盐渍土和东北苏打盐碱地等不同类型边际土地的田菁新品种(系),尽可能充分利用边际土地,填补中国优质饲草需求缺口。“四月份开始,团队就进入比较忙的春耕季节。今年我们将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试种上万亩田菁,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的品种,实现南菁北种。”

  位于一楼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里,各类设备满负荷运转,来自多所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分析比对实验材料。王富强说:“这些设备都是共享的,科研人员在手机上预约申请,然后扫码开机,就可以自主使用,非常方便。”说话间,他拿出手机点开“我爱崖州湾”App,进入科研仪器预约共享平台。记者看到上面显示仪器总数9007台,入驻单位22家,仪器总值16.44亿元。“非常便捷,科研人员只要预约就会收到审核和反馈通知,甚至有时走到门口再提交申请都来得及。”王富强说。

  据介绍,以前各家南繁队伍“单打独斗”,所有材料都得寄回各自的实验室分析。2019年,海南省成立三亚崖州湾科技理局,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保障,打破科研壁垒。2021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挂牌成立,以创新模式推动技术联合攻关。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推出揭榜挂帅新举措,企业命题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院校揭榜答题、市场评卷,把分散的科研机构和力量整合起来,把实验室里的“创新链”与种子企业急需的“产业链”打通,着力提升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效率。2021年11月以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联合企业进行了三期揭榜挂帅,累计推出103个课题项目,吸引了来自国内7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科研团队。

  采访中,记者从专家口中听到一个高频词南繁育种CRO模式。据了解,种业CRO模式是指在商业化育种环境下,将种业技术链各环节进行专业化行业细分,注重资源、技术、数字、知识产权的应用赋能,聚焦生物育种技术,以委托合同的形式开展专业、安全、高通量、数字化外包服务所形成的商业化种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模式。

  今年3月,在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上,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启用。该平台联通三亚、乐东、陵水三地的南繁服务资源并在线上集中展示,实现南繁服务信息资源集聚化、平台化、统一化。“在CRO模式下,科研人员可以直接更方便地获取授权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将育种检测鉴定工作委托给当地机构,不仅能缩短育种时间,投入也相对少一些。作为新概念、新业态,种业CRO产业尚处于初期培育阶段,我们将逐步完善平台各项功能。”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创新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潘静峰说。

  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基地负责人袁世峰在察看水稻长势。王晓樱 摄/光明图片

  3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面向育种数据处理全流程的智慧育种平台。该平台实现了育种数据管理和分析、计算加速、AI预测亲本及优良品种的育种全流程整合,目前已吸引全国65家科研机构“尝鲜”。

  这个智慧育种平台智慧在哪?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李慧慧这样跟记者形容过去,育种专家需要手捧本子,观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回实验室后再将数据逐一输入电脑中。然后通过海量的数据对比,育种专家才能在田间千万个植株中选出最需要的那一株。这种育种流程耗时又费力,还容易产生误差。少打一个小数点、多写一个0的状况时有发生。

  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则以“基因型”为中心进行育种。每个植株上都绑了条形码,育种专家手持专业设备扫描后,就能采集到植株的数据,就好比超市里的工作人员扫描商品的条形码一样。同时,无人机在农田上空飞行,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实时获得倒伏性状、抗旱性状等指标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智慧育种平台。在平台上建立数据分析任务后,在大数据与算法的加持下,平台能够实现对作物性状的精准预测和优异基因型筛选,提高品种选育的精准度和效率。

  据介绍,该平台实现了包括育种数据管理和分析、大模型大算力优化加速、人工智能算法预测亲本及优良品种的育种全流程整合,其数据容量、运行速度以及数据安全措施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成为革新生物育种的重要工具。

  科研平台还在不断“上新”,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向崖州湾科技城集聚。据介绍,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正在筹建高通量、大规模的基因分型联合中心,预计年内对外开放,届时实验室的科研服务保障能力将迈上新台阶。

  良好的服务能力,加上独特的气候优势和政策优势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吸引了不少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抢滩”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据统计,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21家顶尖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分支机构入驻,南繁产业关联企业超2800家。截至2023年底,引进南繁领域海南省高层次人才337人,认定南繁领域人才815人(全职682人、柔性引进133人),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南繁硅谷”汇聚创新资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和种业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为落实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要部署,今年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到203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下的种业创新体系、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全面建成。建设南繁硅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答题和必选项。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在我国新时代实践中的重要创新与发展,既能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又能催生全新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在实践中,生产力系统是复杂的由各种劳动要素组成的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功能的有机整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为我国实现种业振兴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以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遵循。

  当前,南繁硅谷建设向“新”而行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存在机遇也具备条件。20世纪50年始,老一代育种专家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地区可贵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南繁加代理论为基础开展南繁育种探索与实践。经过几代科研人员几十年默默耕耘,南繁已成为国家种业振兴主战场,目前7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加代、繁育。这决定了作为南繁基地“升级版”的南繁硅谷,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合成生物学等新一轮科技,加强种业基础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把南繁逐步建设成国家种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制高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南繁硅谷建设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种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聚焦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应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力争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南繁种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用种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和地理优势,开展新品种保护机制创新,将南繁硅谷建成我国种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前沿阵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合作交流新平台。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根本性革新与跨越性提升。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筛选挖掘、信息共享和创新利用,加快选育推广优良品种。要加强种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聚焦突出短板,创新联合攻关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更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支撑。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核心环节。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所需,崖州湾科技城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

  2021年8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方案(20212025)》,提出23项建设任务,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国际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海南先行先试。

  我们率先在全国探索实现对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五类知识产权的集中统一服务与管理,实现“一个部门集中管理、一支队伍综合执法、一个平台统筹服务”的改革目标。同时打造了“知小二”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流程服务。

  我们还出台了《南繁植物新品种保护联合行动方案》,建立全国首个植物新品种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动保护机制;设立全国首家园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特区审判庭等一批知识产权司法保障平台,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全覆盖。

  现在,在崖州湾科技城,从专利申请到获得授权仅57天,相较于平均18.5个月的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平均提速80%以上。

  此外,在种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上我们也实现了新突破。2023年9月推动全国首例植物新品种权被侵权损失专属保险业务落地崖州湾科技城,有效解决了植物新品种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难点,鼓励更多创新主体加大植物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应用。同年11月,推动海南自贸港首单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业务落地科技城,这也是知识产权保险为农业“芯片”保驾护航的一次新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