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手机: 13800001111
电话: 400-123-6789
邮箱: admin@tjtshd.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开元体育赛村:大棚养蚕“赛”幸福
开元体育赛村:大棚养蚕“赛”幸福顺着红白相间、宛如游龙的中国农业公园绿道,来到阳城县次营镇的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桑园和镶嵌在田野里的银色大棚。一排排大棚,被绿油油的桑叶簇拥着,在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光泽。走进大棚,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里边给蚕宝宝喂叶子。一片片翠绿的桑叶在她的手里飞舞着,轻柔地覆盖在小蚕的身上。她是赛村的蚕农王采红,她养蚕的场景是赛村家家户户进行大棚养蚕的生动剪影。
赛村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以前,虽然家家户户也都养蚕,但是受技术和场地的限制,养殖规模小,技术落后,收入微不足道。
2012年,阳城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发展大棚养蚕的政策,鼓励农村各地推广先进的大棚养蚕技术,发展规模养蚕。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机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经过集中连片规划,在全村1600亩土地中,拿出1200亩发展桑园,并建成了140多栋大棚。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户的生产能力,把大棚分配到每个农户中,从而使这项技术迅速在全村推广开来。
王采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上致富之路的。她栽植了30亩桑园,主动申请经营了3个大棚,每年能养20多张蚕,最多的时候能养30多张,收入7万多元,成了全村有名的养蚕大户。2015年,她还注册了“彩虹家庭农场”,修建了小蚕共育室。除了大棚养蚕,她还增加了大棚养鸡和农家乐等经营项目,年收入可到10万元以上。
“今年春蚕我养了五张半,收入了一万多块钱,再半个月就能收购夏茧了,夏蚕我种了两张半,按之前的价格,估计能挣4000多块钱呢!”50岁的村民岳米香笑得合不拢嘴,“我原来是贫困户,正是依靠大棚种桑养蚕,在2018年脱了贫。”
阳城县蚕桑技术中心副主任刘学兵说:“大棚养蚕省工省力、便于消毒、安全高效,既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又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率,还有利于蚕室的彻底消毒防病,提高蚕茧产量。”
如今,赛村有140栋大棚,村里的蚕农都采用了大棚养蚕技术,平均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四五倍。老支书上官鸣放说:“阳城是华北蚕桑第一县。就拥有大棚的规模和比例来说,我们赛村可以说是阳城第一村,华北第一村。”
走进赛村,绚丽的云彩下,整洁的农舍,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幽静的街巷、优雅的文化广场,与多彩的墙画、文化长廊,构成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家园。
近年来,随着大棚养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百姓的收入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从2013年开始,村里就着力改善村容村貌,除了主街主干外,村里所有的田间道路全部进行硬化;修建长达400米的文化长廊,包括蚕桑产业、德孝文化、村民制度等内容;实现垃圾不落地,每天专人专车,按时按点进行处理垃圾,共有10余个垃圾点进行填埋绿化;村里全部实行涂料白墙化,一眼看去,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对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进行维修改造;还修建了中心,全村老百姓都免费;修建可容纳500人的文化活动中心。
腰包鼓起来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就变成了欢乐的舞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老老少少,翩翩起舞。村里出现了讲文明,讲科技,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每当举办农业知识培训,村民们都会踊跃参加。如今,在赛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90%以上的农户,都在县城购买了新房。
在村东的一片开阔地上,一排蓝色的厂房引人注目。这是刚刚建成的蛋白桑加工车间。在缓缓流动的作业线上,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将早上刚采的桑叶加工制作成桑叶菜。
村民李义萍是村里的养蚕大户,还是晋岳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职工。“栽桑养蚕是个辛苦活,在繁忙的季节很忙、很累,但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你勤快、不怕吃苦,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就肯定能挣钱。”李义萍说。
在大棚养殖已经成熟、饱和的情况下,赛村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他们积极瞄准新技术、新业态,着力构建现代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助力蚕桑产业上档升级,精心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逐步向 “工厂化”“组装式”的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向推进。今年,村里投资130万元建设品种多达15种的生态桑葚采摘园50亩,蛋白桑示范园50亩;成立晋岳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上了桑芽菜、桑叶粉、桑葚干、桑葚粉等蚕桑系列深加工项目以及蛋白桑饲料加工项目。
2019年,赛村260户蚕农养蚕1000余张,产茧5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达300余万元,户均养蚕收入3万元开元体育。今年,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是随着蛋白桑加工产业链的兴建,群众的收入将会有新的提高。
顺着红白相间、宛如游龙的中国农业公园绿道,来到阳城县次营镇的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桑园和镶嵌在田野里的银色大棚。一排排大棚,被绿油油的桑叶簇拥着,在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光泽。走进大棚,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里边给蚕宝宝喂叶子。一片片翠绿的桑叶在她的手里飞舞着,轻柔地覆盖在小蚕的身上。她是赛村的蚕农王采红,她养蚕的场景是赛村家家户户进行大棚养蚕的生动剪影。
赛村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以前,虽然家家户户也都养蚕,但是受技术和场地的限制,养殖规模小开元体育,技术落后,收入微不足道。
2012年,阳城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发展大棚养蚕的政策,鼓励农村各地推广先进的大棚养蚕技术,发展规模养蚕。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机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经过集中连片规划,在全村1600亩土地中,拿出1200亩发展桑园,并建成了140多栋大棚。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户的生产能力,把大棚分配到每个农户中,从而使这项技术迅速在全村推广开来。
王采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上致富之路的。她栽植了30亩桑园,主动申请经营了3个大棚,每年能养20多张蚕,最多的时候能养30多张,收入7万多元,成了全村有名的养蚕大户。2015年,她还注册了“彩虹家庭农场”,修建了小蚕共育室。除了大棚养蚕,她还增加了大棚养鸡和农家乐等经营项目,年收入可到10万元以上。
“今年春蚕我养了五张半,收入了一万多块钱,再半个月就能收购夏茧了,夏蚕我种了两张半,按之前的价格,估计能挣4000多块钱呢!”50岁的村民岳米香笑得合不拢嘴,“我原来是贫困户,正是依靠大棚种桑养蚕,在2018年脱了贫。”
阳城县蚕桑技术中心副主任刘学兵说:“大棚养蚕省工省力、便于消毒、安全高效,既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又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率,还有利于蚕室的彻底消毒防病,提高蚕茧产量。”
如今,赛村有140栋大棚,村里的蚕农都采用了大棚养蚕技术,平均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四五倍。老支书上官鸣放说:“阳城是华北蚕桑第一县。就拥有大棚的规模和比例来说,我们赛村可以说是阳城第一村,华北第一村。”
走进赛村,绚丽的云彩下,整洁的农舍,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幽静的街巷、优雅的文化广场,与多彩的墙画、文化长廊,构成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家园。
近年来,随着大棚养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百姓的收入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从2013年开始,村里就着力改善村容村貌,除了主街主干外,村里所有的田间道路全部进行硬化;修建长达400米的文化长廊,包括蚕桑产业、德孝文化、村民制度等内容;实现垃圾不落地,每天专人专车,按时按点进行处理垃圾,共有10余个垃圾点进行填埋绿化;村里全部实行涂料白墙化,一眼看去,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对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进行维修改造;还修建了中心,全村老百姓都免费;修建可容纳500人的文化活动中心。
腰包鼓起来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就变成了欢乐的舞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老老少少,翩翩起舞。村里出现了讲文明,讲科技,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每当举办农业知识培训,村民们都会踊跃参加。如今,在赛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90%以上的农户,都在县城购买了新房。
在村东的一片开阔地上,一排蓝色的厂房引人注目。这是刚刚建成的蛋白桑加工车间。在缓缓流动的作业线上,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将早上刚采的桑叶加工制作成桑叶菜。
村民李义萍是村里的养蚕大户,还是晋岳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职工。“栽桑养蚕是个辛苦活,在繁忙的季节很忙、很累,但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开元体育,只要你勤快、不怕吃苦,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就肯定能挣钱。”李义萍说。
在大棚养殖已经成熟、饱和的情况下,赛村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他们积极瞄准新技术、新业态,着力构建现代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助力蚕桑产业上档升级,精心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逐步向 “工厂化”“组装式”的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向推进。今年,村里投资130万元建设品种多达15种的生态桑葚采摘园50亩,蛋白桑示范园50亩;成立晋岳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上了桑芽菜、桑叶粉、桑葚干、桑葚粉等蚕桑系列深加工项目以及蛋白桑饲料加工项目。
2019年,赛村260户蚕农养蚕1000余张,产茧5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达300余万元,户均养蚕收入3万元。今年,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是随着蛋白桑加工产业链的兴建,群众的收入将会有新的提高。